演展信息
【第25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室内乐音乐会——中国民谣

室内乐音乐会——中国民谣

音乐会信息 

2019年11月1日 20:00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厅

票价(元)

60、90、120、150

优惠信息

办理金卡会员:充2000元送400元

办理金卡会员:充1000元送100元

购票方式

1、现场购票:成都市武侯区新生路6号  四川音乐学院 音乐厅 左侧售票处

2、电话购票:028-69198601

3、微信购票:“四川音乐学院尚美文化”订阅号

4、网络购票:大麦网



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

        乐团成立于1982年,前身为四川音乐学院实验乐团。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支完全由演奏家组成的专业乐团。现任交响乐团团长为著名作曲家孙洪斌教授,名誉团长为著名作曲家林戈尔教授,执行团长为蔡宇教授,艺术总监由著名指挥家朱其元担任,行政总监由李兵教授担任,副团长由谭波副教授担任。指挥家熊冀华、邱正桂、李西林曾经分别担任乐团重要工作。乐团成员由四川音乐学院的精英演奏家及毕业于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北京、上海、沈阳、西安等音乐学院的青年演奏家们组成。

        近年来乐团发展迅速,是中国西部唯一拥有全年演出季并有歌剧系列的乐团,曲目包括从莫扎特到马勒,斯特拉文斯基与理查﹒斯特劳斯,每年与欧美歌剧导演与艺术指导合作的歌剧更是音乐季的亮点。与此同时,乐团还担负着普及交响乐的重任,设有进大学演出、中国作品及新作品专场、新年音乐会、通俗音乐会、电影音乐会、儿童节音乐会等。

        乐团注重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与许多在世界享有知名度的音乐演奏家进行了合作演出,长期合作的著名音乐家有曹鹏、郑小瑛、汤沐海、张国勇、傅人长、郎朗、李云迪、陈萨、宁峰、秦立巍、宓多丽、黄滨、黄蒙拉、孙颖迪等,乐团用精湛的演出技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与柏林交响乐团和中央歌剧院的联合演出以及2010年乐团巡演北京、新加坡都获得了巨大成功。2013年赴广州参加文化部《金钟奖》开幕式音乐会,2015年应邀参加北京现代音乐节,2016年赴国家大剧院应邀参加第九届“春华秋实”艺术展演周,年底赴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参加“2016 Roncole Festival”音乐节。

        今天,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邀请世界一流的歌唱家﹑演奏家进一步合作,为成都的文化发展搭建起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平台。

曲目改编:黄荟     

第一小提琴:李开祥     

第二小提琴:李倩    

中提琴:刘璐璐     

大提琴:张帆      

竖琴:徐子珊    

马林巴、铝板琴:莫翰音     

单簧管:邓黄河    

排箫、弓笛:杜聪(特邀)

中国民谣

曲目简介


1,《沂蒙山小调》

抗日战争期间,抗大一分校在山东临沂一带参战。该校文工团的李林和阮若珊受命用当地的花鼓调编写了《反对黄沙会》的战地歌谣。此歌在作战的鼓舞军心和政治攻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有了传唱基础。到了1953年,山东军区文工团的创作人员要为本团擅唱民歌的女演员王音璇定制一首风味浓郁的山东民谣。最终他们选中了这首抗战歌曲。并由李锐生、李广宗和王印泉三人重新记谱填词,经王音璇出色演唱后,这首《沂蒙山小调》最终定型并深入人心。成为山东最具代表性的民谣。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


2,《采花》

四川南坪山歌。除了曲调的委婉优美之外,还用朴素的语言逐一介绍一年中每个月不同绽放的花名。属于有知识性内容的民谣。这首民歌被很多地区选入小学音乐教材。


3,《小放牛》

原是流行于河北民间的歌舞小戏《小放牛》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表现天真活泼的村姑与俏皮的牧童相互诘问对答的明快情绪。有浓郁的田园风格。后来逐渐演变为流传于汉族地区的经典童谣。还常被融于戏曲音乐中,成为一支重要的曲牌。


4,《阿拉木汗》

这是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流传久远的维吾尔族男女声对唱。曲调源自东疆木卡姆中最富幽默感的哈密木卡姆。后经音乐家王洛宾整拾并填了汉语歌词,使之成为能在全国流行并且具有国际影响的新疆维吾尔族的代表性民谣。


5,《思乡曲》

这是根据音乐家马思聪的同名小提琴独奏曲改编而成。

马思聪(1912—1987),中国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及音乐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建国后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这首《思乡曲》是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1937年,用一首绥远民谣《城墙上跑马》的曲调重新填词,作成这首歌曲。同年他在创作《绥远组曲》(后称《内蒙组曲》)时,将此歌旋律改写为由小提琴主奏的如泣如诉的慢板乐章。小提琴的《思乡曲》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6,《森吉德玛》

这是一首内蒙古短调民谣,流行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部落聚集的地区。歌曲的内容是叙述了一个聪明美丽的蒙古族姑娘森吉德玛坚贞不渝爱情的传说故事。《森吉德玛》的民谣有多种演唱版本。目前较为流行的汉语歌词版本是歌唱家胡松华的演唱版本。1945年,中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将《森吉德玛》的民歌改编为管弦乐作品,也是我国管弦乐音乐会小品中的经典。这首管弦乐作品又把这首蒙古族民谣带向了国际舞台。


7,《小白菜》

一首流传在中国北方的汉族民间小调。相传出自河北。这首歌成功塑造了一个贫苦的女孩失去亲娘后受后妈虐待,孤苦无依的悲凉心境。这一中国社会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引发国人普遍的同情。《小白菜》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儿歌。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延安诞生的新歌剧《白毛女》就用这首民歌的曲调作为女主角喜儿的音乐主题。


8,《数鸭蛋》

这是产生在江苏高邮地区的一首著名的民间小调风的儿歌。高邮为江苏中部著名的水乡。境内京杭大运河纵贯,河湖塘渠密布。高邮湖更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这里的养鸭经济历久不衰,高邮鸭蛋早已享誉全国。因而这首童谣具有深厚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曲中用弦乐器模仿鸭子的叫声,为音乐横生妙趣。秧田歌的旋律风,也平添了歌曲的水乡风味。


9,《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这首气息宽广,民族风味浓郁的歌曲其实并不是传统的民谣,而是共和国初年一个中央音乐学院的蒙古族学生的结业作品。在那个地域间交流尚显匮乏的时期,这样一首用汉语演唱的蒙古族歌谣旋即广为传唱及至脍炙人口。并成为蒙古族音乐的象征性的符号。这支先有汉语唱词而后才有蒙古语译词的歌曲,无疑也开启及引领了蒙古族新民谣音乐的时代。 


10,《茉莉花》

中国许多地区都有名为《茉莉花》的民歌。而其中最负盛名的这首《茉莉花》被公认为是源自江苏扬州的民谣。而现今通行的版本,据说的最后经手人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一名小文艺兵何仿。他1942年曾在江苏六合县目睹一位民间艺人演唱民谣《鲜花调》并记下了曲谱和唱词。到了建国后的1957年,已是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为准备进京调演的新曲目,便将多年前采录的《鲜花调》作了再度加工,并把原词所唱的三种花名(茉莉花、玫瑰花、金银花)缩集为茉莉花一种,遂成这首《茉莉花》的新民歌。北京的献演令此曲一炮而红并广为流传。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首《茉莉花》选入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更是确立了《茉莉花》中国音乐标志性符号的地位。当然,《茉莉花》的国际缘分理应追溯更早: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名为希奈尔(Hittner)的英国人在游历中国之后发刊的文章里,载入了他记录的在中国听到的民谣《茉莉花》的歌谱。多年后,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这个曲调用于他的著名歌剧《图兰朵》中作为代表中国的音乐主题。希奈尔记谱的《茉莉花》与现在中国各地区流传的《茉莉花》民歌均不尽相同,他也没有说明记录该民谣的背景地。但从这里我们亦能知晓《茉莉花》在中国传承及名扬海外的历史之久远了。


11,《康定情歌》

这是一个专业音乐家整改民谣,推陈出新的成功案例。一支在四川康定地区随处可闻的山歌《溜溜调》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经吴文季发掘整理,由作曲家江定仙编配钢琴伴奏,再拜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用作音乐会演唱曲目。一首充满艺术气息的新民谣《康定情歌》,自此声名远扬,盛传不衰。


12,《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一首享誉中亚草原的哈萨克族民谣《都达尔和玛丽亚》,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流入中国新疆哈萨克族居地。音乐家王洛宾收集到此曲后,稍作加工润色并以汉语填词之后,一首不朽的情歌传世了。


13,《虹采妹妹》

这是自民国时期就开始流传的源自绥远地区(今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民谣。具有浓郁的蒙汉音乐融合的韵味。其工整对仗的句式,朗朗上口的曲调,难免让人怀疑曾有专业人士过手。因为一直作为民谣传唱,如有词曲作者业已无从考证了。只知道王洛宾老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对此曲进行过整理。之后的多年来,这首歌曲几乎一直是中国男中音以及男低音声部音乐会曲目单上的中国民谣作品的首选。


14,《橄榄树》

歌曲《橄榄树》发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作家三毛和作曲家李泰祥共同合作的经典作品。此曲一经问世便不胫而走,得到广泛流传。进而被认为是开启了国语新民谣时代的典范之作。这首作品诸多的器乐改编版本中,排箫演奏的《橄榄树》亦是听众最为偏爱的。


15,《金瓶似的小山》

这首由青海湖美景而发感的歌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流行。是把朱丁写作的歌词套进藏族民间曲调,从而华丽转身成为藏族新民谣。歌曲原名为《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曲调的出处未有过澄清,歌曲旋律的经手整理人却并不是专业的音乐家,而是一直以翻译及配置汉语歌词著称乐坛的冰河老师。他一生中为数极少的准音乐创作的经历,居然成就了一支风靡全国的经典民谣。不久,这首作品经由中央乐团编配演出后迅速走红。应该说,此曲应是最早在全国范围内传唱的汉语藏族民谣。

还需提出的是,作为本重奏曲领奏乐器的弓笛,是参鉴了中国古代弓笛和西方低音长笛型制研发的衍生竹笛类乐器。其音韵独特,难得一见。


16,《花儿与少年》

这是一首流行于青海一带的传统情歌。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开的花为诗兴,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相生。在青海那一带,“花儿”意指姑娘,“少年”代表小伙。男女间的情歌对唱也称为“花儿”。这首民谣有鲜明的“花儿”音乐的特征。传说这首《四季歌》的曲调经由音乐家王云阶整理,而填词的是素有“即兴诗人”之谓的民间艺人石殿峰。


17,《摇篮曲》

这是中国摇篮曲类型民谣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出自黑龙江省尚志县。这首舒缓的,带有浓郁的东北秧歌及“二人转”特色的歌谣,自原唱者——大连歌舞团民歌演唱家徐桂珠表演后,多年来深得民歌演唱家们的钟爱。几乎成为中国民歌演唱的保留曲目。


18,《阿里郎》

在朝鲜语中,“阿里郎”是个已经无从考证的地名。《阿里郎》的民谣亦在朝鲜半岛各处有着不尽相同的多个版本。《阿里郎》曲虽然自高丽时代就开始流传,却因视为路野娼妇的“口水歌”而为中上层社会所不齿。直到上世纪初的日本殖民时期,特别是1926年由罗云奎制作的电影《阿里郎》问世后,《阿里郎》曲逐渐成为承载着朝鲜民族意识的举足轻重的民谣。甚至被誉为朝鲜民族的“第一国歌”。

 
友情链接: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处
版权所有 @ 本网站所有版权归川音尚美文化传播公司所有   蜀ICP备14009834号
为祖国歌唱
为社会奉献
建艺术高地
  走时代前列